故事是这样的。
刚开始的时候,网站备案查询的域名是:
http://www.miibeian.gov.cn/
有一天,这个二级域名换成了:
https://beian.miit.gov.cn/
于是全国遵纪守法的网站,收到了整改通知。
故事是这样的。
刚开始的时候,网站备案查询的域名是:
http://www.miibeian.gov.cn/
有一天,这个二级域名换成了:
https://beian.miit.gov.cn/
于是全国遵纪守法的网站,收到了整改通知。
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
这个话题太广泛了,难以回答,换一个接地气一点的,人生要怎么过才更有意义?
还是太广泛了,太过于开放,那么再接地气一点,人要从哪些方面努力,才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?
;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努力做好哪些事情,会让人感觉更幸福?
;人生不同的阶段,做哪些事情具有延续性,可以作为人生下一个阶段的更高的起点?
;哪些事情,可以贯穿人的一生,持续精进,并给实现人生目标带来助力?
;哪些事情,持续做,可以持续开阔人的眼界和格局?
;哪些事情,持续做,可以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?
;哪些事情,持续做,可以有助于提升身体素质?
;哪些事情,在人生经历中是关键选择,需要谨慎对待?
;哪些事情,会对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?
;人的哪些特质,可以通过刻意联系获得?
;人生的哪些场景,应该通过提前刻意练习,避免遇上以后做了错误的、不好的应对?
通常的学习,是先系统地学习例题,然后再做一份跟例题同类型的题目,巩固知识。学懂了某些知识,再来使用它。
但是再工作中,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是反过来的。
1、碰到问题。
2、分析问题。
3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,得到帮助并解决问题。
4、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接触到的新知识。
5、查找资料,了解这些新知识在知识框架中的位置。
6、学会这些新知识。
今天我在CentOS8系统上,安装Mysql8的过程,就是一个典型的逆向学习过程。新的知识点——SELINUX
以前我也见过SELINUX,当然以前见过,只是为了关闭它。至于它到底是啥,没有去了解。今天碰到的问题,到百度查找解决方案,99%的指导意见,就是关闭它。至于它是什么,有什么作用,没有人深究。
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。于是我去谷歌继续寻找答案。最终找到了我认为优雅的、彻底的解决方案。不过为什么要这么解决,就涉及了新知识SELINUX
问题解决以后,今晚再花了一点时间看了一篇关于SELINUX的科普文章,终于大概知道是个什么东西。SELINUX可以理解为Linux系统的安全策略模块。有它的存在,会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安全性。
完整的学习笔记和参考文献我打包成附件PDF的方式附在文章后边,有兴趣的读者自行下载阅读。
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,我曾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一个念头,既然修改Mysql的数据目录会有权限问题,并且修改成所有者还是不行,是不是可以做成软连接或者硬链接的方式,偷偷的把 datadir 给换掉呢?后来我自己否定了这个想法。现在回想起这个念头,感概道:
当答案的框架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时,仅凭以往的经验去思考解决方法,效率是很低下的,或者偶然蒙中,也会花很多倍的时间成本去试错,并且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。
其次,逆向学习,得有跳出自身知识框架局限的勇气和毅力,探索新的事物和观念,才能有所收获。
文档:centos 8 安装 mysql 8.note
链接:http://note.youdao.com/noteshare?id=1cd26976a852c08578982c98870f389e&sub=5FE3AAE6C5864A109B218BAF7E754AAA
眼睛会暂时性失明。例如进入隧道时,或者离开隧道时。进入一个光线强度不同的环境,经常会出现暂时性失明。
很少人知道的是,人的大脑也会暂时性犯傻。
具体产生机制我目前还不知道。可以举出具体的例证。
1、做数学题,有时刚刚接触,完全不知道怎么入手。记住题目后,隔一段时间,再来看题目,经常就有了思路。
2、前不久拆DELL的台式电脑,拆下硬盘后,就卡住了,不知道在怎么继续拆下去。(我怀疑M.2硬盘位被设计在硬盘架的下面,必须拆掉硬盘架才能确认),直到昨晚,我再次拆机,发现机箱的前面板原来是可以拆卸的。拆下来,发现硬盘架原来就锁了一颗螺丝。顺利拆卸硬盘架,找到了M.2 SSD接口。
3、办工作上一盆绿植少了一根吸水灯芯,绿植没有足够的水分,慢慢蔫了。前两天发现了这个情况,想就它,直接用茶杯浇水,水流得到处都是,水没有浇多少。今天看这它还蔫着。突然想到,用手动喷雾器就可以给它加水。调成一小束水,射到干燥的花基上,干好可以吸收。
也许我过于迟钝,生活中、工作中,这类一时卡住脑经过不去的情况非常常见。又或者我太过于讲求完美,总理所当然的认为,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足够优雅。所以有时才因为时间来不及而匆匆错过。
生活色彩斑斓,五花八门,守住自己的内心,坚持优雅,我相信,这本身就是一种优雅。
做自己会做的事情,走平坦的道路,无疑是舒适的,有成就感的,结果可预期的。
这很好,会让你感觉到安全,有成果。
不过你总会遇到一些你不会做的事情,不平坦的道路,甚至从来没有人走过的道路。做这样的事情,会焦虑不安,结果不可预期,精神紧绷。会很疲惫。
这无疑是一种痛苦。
这是理想的情况。若真实情况如此,这种痛苦还是值得的。你若真的开辟出一条前人未有走过的道路来,你就是人类少有的英雄了。
但是真实的情况未必如此。人群中的认知程度总是参差不齐。当你以为碰到了未知领域需要进行探索的时候,实际上在有的人那里,已经是成熟的标准操作。而这种情况,你并未了解,所以你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旅,话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,最终寻得了答案,跟别人成熟的解决方案一对比,又发现自己的答案缺乏全面的考虑,不是最优的解决办法。
这无疑也是一种痛苦。
如今是信息时代,要获取信息比以前要容易千百倍。不过也正是如此,辨别真伪良莠的困难也比以前困难了许多。甚至有时候,都让人无法判断哪个才是真实的。尤其是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行业,简直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海洋所淹没。
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你想要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来学习,也会花掉很多功夫来甄选真正的优质方案,不至于掉进劣质方案的坑里。
此时如果有一位行家给你指路,就可以为你节省海量的时间精力,避免无端的进入痛苦的境地。
在工作中,越来越多的人,依赖电脑网络。把电脑网络当作自己的记忆、思考工具。离开了电脑网络,就很难完成工作。
在我自己的工作中,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实现技能化:
1、PHP编程技能
2、Linux管理技能
3、svn源码管理技能
4、企业管理技能
5、日常沟通技能
仔细数一数,还有很多。跟很多人一样,以为自己掌握的技能有一个长长的表单,实际上就是百度以下,照着教程的步骤完成而已。拿开教程,也许就剩下搜索的关键词。哦,对,能搜索到教程,也是很重要的技能,这个技能每天联系,倒是掌握得足够熟练了。
最近在练习还原魔方。通过视频教程的学习,还是花了3个晚上才勉强掌握了完整的还原技巧。熟练完成一个3阶魔方,至少练习了5个晚上,才算掌握。
当我们面对一个需要技巧和方法的问题时,解决问题的方法,往往是寻找拆解问题的方法,把一个困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中等难度的问题,再逐个解决。
上面提到的那些没有熟练掌握,实现技能化的技能,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借鉴“学习魔方还原”这件事情,把分成多个步骤,把它们都变成不需要“一边看教程,一边操作”,完完全全掌握了的技能呢?
例如以PHP编程技能为例。目前编写PHP程序,有一些比较耗费时间的步骤,就是测试函数的作用,活着查阅文档。这就跟刚开始学习魔方时很像了。由于公式不熟练,就要一边看视频,一边跟着操作,才能完成。
若是能够专门安排时间进行练习,把常用的函数都熟练掌握,编写程序的速度将会有质的提升。然后再把功能实现中的操作规范化。这些操作包括:
1、创建表(使用navicat)。
2、创建实体。
3、创建控制器。
4、创建视图。
5、YII数据库的常规操作。
专门的练习必须有题目和标准化答案。例如这两天编写的“数学统计分析工具”,用以分析二维数组,数组中没3个数组成一个结果,统计可能的结果及数组中出现的次数。这个题目就要求熟练掌握PHP数组的函数。并且要能够充分理解题目及解题思路。
另一方面,把这些技能掌握了,可以节省很多脑力劳动,降低解决问题需要耗费的思考时间。从而不会感觉“特别累”,因为使用技能时,需要的只是记忆,不需要太多的思考。
其实行动不应该跟“说话”形成对比关系。形成对比关系的,是“想法”。
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很多想法。付诸实践的可能不到百分之一。说话,其实也是付诸实践的渠道之一。只是因为说话通常给人的观感太过于容易,并且通常达不到什么效果,所以通常不被承认为有效的“付诸实践”。
其实这真是一个误解。尤其是当人处在一个相对高的位置时,“说话”基本上等同于行动。例如单位领导讲话下来,整个单位的人都得行动起来,这能说不是“付诸实践”?相反,如果领导少说,不说,只有想法,或者只是自己行动,这才是没有付诸实践,或者效果甚微。
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信息时代。语言本身就是最原始的传递信息的渠道,并且至今还是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渠道。信息本身不会对物质世界产生有效的影响,但是它会对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。并且影响是巨大的。譬如一直军队,有指挥官和没有指挥官的差距,有优秀的指挥官和愚蠢的指挥官的差距。产生这种差距的,就是有没有作战策略的指令信息,以及作战策略的信息是不是及时、高明。
语言,本质就是一种工具,传递信息的工具。
随着一个人能调动的社会资源的增加,其自身说话的威力也成几何级别增加。故,古人曰:君子慎言。上层领导,发号司令,不得不慎。但是,同样的,也不能不发言,不能少发言,毕竟,信息在传递过程中,会不断失真、不断丢失。作为信息的原始源头,应该建立完善的机制,不断纠正,不断加强信息,确保信息可以顺畅流通抵达最后一个接受者,并让他欣然接受。
上一章我们探讨了“情感阻塞”这个命题,结合这一章对信息工具——“语言”的探讨,我觉得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了。所谓的情感,就是内心的想法,所谓的阻塞,就是内心的想法积累太多,没有与目标受众形成良好的沟通,本质上就是没有把想法付诸实践,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,以致淤积于心,形成阻塞。
语言,或者能够行驶等同于语言职能的任何工具(文字,短信,手势,眼神等等),可以延伸人的思想,链接行动的目标,他们本身,就是实践行动。
情感阻塞
百度了一下,有“情感堵塞”这个关键词,而且还是德国人写的一本社会学著作。
不过这个词是我灵光一现组合出来的。
阻塞,借用了计算机中的一个概念。描述一种现象,当资源争用的用户比较多,而计算机没有及时处理完成任务时的一个状态。表现出来就是大家都在等待,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任务得以完成。类似交通堵死了的情形。
实际上人的心理有时候也会出现这种状态,并且是由于具体遭遇的情况,加上当事人自己的情感问题综合造成的。简单描述举一个例子,例如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困难的作业,学生被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吓住,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完成这些作业了,于是出现了一点作业也没有完成的状态。
同时,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表现得非常焦虑。因为有一堆事情等着他们去做,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么着手解决,毫无进展。因此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。当这种情绪持续影响,可能会造成某些心理上的,或者身体上的疾病发生。
在实际生活中,人际关系的处理,事情的决策,往往都会带来这样的情况。换一句话说,就是当事人自己给自己下达任务,并且这些任务还很难完成(决断)。
有什么办法能有效避免或者解决这中状态吗?肯定有,我们下集再讨论。